中国人的时间美学

冬天迷蒙的雪天、第一场春雨的来临、被雷声唤醒的冬眠的动物、夏天里即将成熟的植物种子、秋天晶莹的露珠……这都是二十四节气里对季候的精致笺注。也是中国人对时间的审美,他们将天意之美融化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帝王的月令

许多学者认为,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,似乎与老百姓的生活更为接近,殊不知在《礼记·月令篇》里,就记录了3000年前帝王的节气生活。

在立春之月,东风徐来,冰雪融化,冬眠的动物开始醒来,鱼儿偶尔到冰面上嬉戏,水獭将捕获的鱼一排排放在岸边,鸿雁从南方飞回来。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。宫阙中的天子也感受到了春意,“月令篇”里这样写道:

天子居青阳左个,乘鸾路,驾仓龙,载青旗,衣青衣,服仓玉,食麦与羊。

天子住进了皇宫左侧的宫室里,乘坐着饰有凤凰图案的车辆,骑绿色的骏马,插着绿色的旗帜,穿绿色的衣服,佩戴绿色的玉石,吃麦饭和羊肉。

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,在春天,帝王采用了一系列绿色的事物做为生活的点缀。春天与绿色的关系,来源于上古的五行哲学观,成书于战国时代的《吕氏春秋》对此有详细的记述。四季的颜色与五行相配—春属木,配绿色;夏属火,配红色;秋属金,配白色;冬属水,配黑色;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属土,综合配黄色。周代的学者认为,天是一个情感与道德的载体,他通过节气来显示自己的意志。当季节来临的时候,身为上天之子的帝王应该依据季节的象征意义,在服饰、饮食、车马、宫室和行政方面做相应的配合。这样就会顺应天道的变化,而达到国泰民安的善政效果。

节气不只有颜色,还有道德诉求。立春的含义是仁慈恤悯,生长万物。帝王要遵从上天的启示,对子民充满爱意,不可以滥杀无辜,否则就违背了春天生长的气运,逆天而行,会给国家带来不祥。天的意志只能顺应,不可以违背。这种思想,在汉朝董仲舒的手中蔚然大成,他在《春秋繁露》里,将五行理论与政治体制进行了系统的整合,构成了天人感应的博大体系。

二十四节气对古人十分重要,不仅因其能指导农事,而且它也是帝王的行事指南。这张《雍正祭先农坛图》,便描绘了雍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到北京先农坛祭祀神农的生动情景。祭祀神农后,往往还要举行亲耕仪式,以祈求这年风调雨顺、获得丰收。

“闭关”的冬至
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很有趣的一个节气,由它产生的民俗传统构成了重要的文化事件。要理解这些事件,得先从冬至的意义谈起。

至是极致的意思,冬至是指冬季在这一天达到极致,代表寒冷的结束,温暖的逐渐来临。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日期。宋朝哲学家邵雍曾经用诗表达冬至日的特点:“冬至子之半,天心无改移。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”

记得读过著名学者朱家溍先生的一篇随笔《冬至阳生春又来》,其中提到了点缀冬至节令的一件古物:明宪宗画的《冬至阳生》图轴,纸本设色画羚羊。他在随笔中写到:“羊代表阳,冬至节气是阴极阳生的第一天,很早就有‘冬至一阳生’这句成语,所以画中有一只羊。”如果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朱家溍先生提到的这张画,便能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,图中所绘的羊看上去隐隐约约,似乎一不留神便会从画上消散一般。实际上,这又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匠心所在,因为在古人看来,冬至时初生的阳气极其微弱。

由于冬至这一天,阳气初生,还很微弱,所以需要保护阳气,这样就产生了“闭关”的行为。“关”是指城门,“闭关”就是关闭城门。这样的事件,被《周易》记录下来:“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。”至日,就是冬至这一天。大约在商周之际,每到冬至这一天,帝王都会下达政令,关闭所有城市的大门,官员们放假休息,商人们停业贸易,人们躲在家中,城市进入一种黑夜般的安宁,全民虔诚地迎接上天赐予的这第一缕阳气,像爱护婴儿一样保养这股生命之能,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破坏。

躲在家中过冬至的人们,闲来无事,便发明了一些风雅的过冬方法,“画九”便是其中的一种。冬至这天,人们会在纸上画一枝素梅,枝上点缀以9朵梅花,每朵梅花画9个花瓣,每过一天就为一个花瓣染上红色,或是在花瓣上注明这天的阴晴雨雪,等九九八十一天过完,就已到惊蛰与春分的节气之间,春天便真正来临了。类似的游戏,还有“写九”,即用9个9划的字代替梅花,一天填写一划。常用的有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(风为繁体)”,字里行间足见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。

“闭关”后来成为宗教修行的方式,指人在极为安静的地点进行修炼,这些地点称为“关”,可以是山洞,也可以是密室。修行者在“关”里进行静坐、诵经、礼拜等宗教仪式。安静的地点有助修行者收敛身心,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安定,从而进入高超神秘的境界。

冬至日到后世发展为一个节日,汉代称冬至为“冬节”,在这天,官员要例行放假。唐宋时代尤其流行过冬至之节。直到如今,这种过节的习俗仍然延续着。

在许多古医书里,常常会有这样的记载:“清明水及谷雨水,味甘。长江水最好,以之造酒可久储,色青味冽。”古人认为,不同时节的水,蕴藏的“气”不一样,因而有独特的功效。甚至有些节气的水能治疗病症,如芒种到小暑之间的雨水,据说可以洗疮疥、灭瘢痕。

岁月的声音

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,在一篇送别友人的文章中,说到自己曾经得过很严重的抑郁症,后来和朋友学习弹奏古琴,在音乐艺术的抚慰下,竟奇迹般地恢复了情绪的健康。欧阳修说“受宫声数引,久而乐之。”这是描述自己对音乐的快乐感受。宫声,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五音“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”之一。

欧阳修在他另一篇文章《秋声赋》中又说:“商声主西方之音,夷则为七月之律”。这就很耐人寻味了。夷则,是十二律之一,它为什么会是代表七月的声音呢?这里涉及到中国古典音乐的一个名词:节律。节是节气,律是律吕(古代的一种调音方法),“节律”这个名词蕴含着节气与音乐之间的神秘联系。

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发现,乐律有明显的周期,而历法中的日长、月长、年长都有周期,所以他们认为天体运行也会像乐律一样遵守简明的数理关系,因此从很早开始,历法就和乐律联系在了一起,称“律历”。在汉代,乐律被提到很高的位置,几乎达到了与“阴阳”、“五行”同等的高度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就说过:“六律为万物之根本”(六律即按阴阳分的十二律)。古人认为,节气的变化既然伴随着气候的变化,那么这种变化就一定是能够检验的,有“天效以景,地效以响”的说法,“景”即影,“响”即音律。明代朱载是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,精于音律之学,他在《律历融通》中说过:“律之始也,候气于地,气有深浅因之以辨清浊,以正五音,而六乐宗之。”在这种观念下,出现了著名的“候气”试验。

简言之,候气试验就是:准备12根长短不一的竹管,在竹管之中放好芦苇内膜的灰烬,这种质地超轻的苇灰被称为“葭灰”。再将12根竹管埋在密室土中,每隔一个节气(这些节气有专名叫“中气”)的交节时刻,地下阳气涌动,相应竹管里葭灰会飞出,同时发出一种悠长浑浊的声音。12个中气过完,12支律管也顺次飞一次灰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长短不一的12根竹管并不是随意而为,而是要根据十二律(指:黄钟、大吕、太簇、夹种、姑洗、仲吕、蕤宾、林钟、夷则、南吕、无射、应钟,相当于今天七度音按半音阶排列,从C调到B调)来安排其长度和粗细。东汉蔡邕在《月令章句》中说:“黄钟之长九寸,孔径三分,围九分。”以冬至之律的“黄钟”管长9寸为基准,就可求得其余十一律的长度为9寸到4.5寸递减。

如此一来,每月节气的声音便是不同的。按照冬至对应“黄钟”律类推,雨水则对应太簇,春分则对应夹钟,谷雨对应姑冼,而欧阳修提到的夷则,对应的正是七月的处暑节气,的确是七月之音了。想象一下,如果真有那样的候气试验,能在竹管边侧耳倾听,那绝对是美妙的大地之音。

中国人固执地相信节气是有声音的,并能通过巧妙的实验来捕获这些特殊的天籁之音,这是对时间审美的物化行为。对大自然音响的迷恋与追寻,构成了中国古典音乐哲学的理论核心。

中药里的节气

传统的中药,十分注重节气。我有一个出身中医世家的朋友,他每年夏至前后,都要亲自去四川江油收一种药材。千里迢迢却只为了一味药材?原来:这味名为附子的药,是至阳之物,需要江油黑色的沙土培养(黑色在中医里入肾经);更为重要的是,只有在江油这个地方,人们还遵循着附子传统的栽种方式—冬至种、夏至收。冬至是阳气刚刚开始生发之际,而夏至则是阳气最旺盛的一天,但阴气也自这一天开始滋长。如果在冬至种、夏至收,附子才能吸足了阳气,最终达到温阳补阳的功效。

《红楼梦》里薛宝钗所服用的“冷香丸”,更体现着节气与药物间的紧密联系。“冷香丸”的原料是春天的白牡丹花蕊、夏天的白荷花蕊、秋天的白芙蓉花蕊、冬天的白梅花蕊,然后要用雨水这天的雨水12钱、白露日的露水12钱、霜降日的霜12钱,小雪日的雪12钱加以调制。中药的配制讲究药物的“道地”,也就是药料纯度要高,通常不同的地域环境影响药材的质地,枸杞以甘肃产的为上品,牛膝以四川的最纯正,这是用地气。而“冷香丸”也是用“气”,就是节气,所以雨水、露水、霜、雪4种物质,只能在对应节气时获取,所含有的纯度更高,而且完全天然,是配药的难得之品。“冷香丸”虽然出自文学作品,但它反映的正是中药配制修合中注重天时的一贯传统。

这首诗是弹词《二十四节气》的开篇诗。作者马如飞为清代咸丰、同治年间的弹词艺人,是弹词唱调“马调”创始人。马如飞原籍苏州,所以开头即用苏州当地的名胜“西园”。这首诗把二十四节气名和26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嵌入句中,语意双关,联缀成篇。从中既可见“春夏秋冬”四季的景色和人事,也可了解到清代咸丰、同治年间民间流行的戏曲。

生命的节气坐标

在古代,一对男女在成亲之前,通常要找算命先生合婚,看看双方的八字合不合。如果八字相合,那么必主婚姻美满。否则,婚姻的结局可能是同床异梦或劳燕分飞。八字又名四柱、生辰八字,是一个人出生日期的天干地支的总称。年、月、日、时,各有两个干支,共八个字,算命先生就通过这八个字再结合大运、流年,进行人生命运的推算,所以俗称这种算命方法为“批八字”。

要列出一个人的八字,需要对节气知识有熟练的掌握,这是算命先生的基本功。一些盲人算命师甚至只通过手指的运算,就能快速排出某个人的生日干支。节气是排列八字的前提,因为八字的排列是严格按照节气来确定的。八字算命术的本质就是查找个人在节气间的生命坐标。

年以立春为界,月以节气为界。如立春后进入新的一年,惊蛰节后进入卯月,清明节后进入辰月,立夏节后进入巳月,依次而推。这就是八字算命术中对节气的遵循。

在高鹗续作的《红楼梦》后四十回中,他安排了贾元春死在一个年前立春的年份。书中写道:“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,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,已交卯年寅月,存年四十三岁。”这正是年前立春的案例。这一年是寅年,即虎年,下一年兔年的立春日在虎年的十二月十八日,这样,虎年与兔年会合在一个年份里,巧妙地配合了他所说的元春 “虎兔相逢大梦归”的谶语。

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有个绰号叫“五马先生”,这个称呼就与他的生辰八字有关。马寅初生于1882年农历五月初九日午时。1882年是马年,年干支是壬午;五月初九在芒种节之后,即午月;月干支为丙午,初九日干支为甲午;午时干支是庚午。这样马寅初先生的八字就是:壬午、丙午、甲午、庚午。由于地支午代表马,加上他本人又姓马,共有五个马,因此得名“五马”。过去的算命先生看到这样特别的八字,都会感叹地赞美一句:“此人未来必当大富大贵。”这样的恭维往往带给人对未来许多浪漫的期待,尽管结果并不如人意。

滥觞于西方的十二星座学说,是西方的占星算命术,据说擅长性格分析,诸如双鱼座浪漫、水瓶座优雅、处女座洁癖、魔羯座魅惑等星座特点,已经得到众多星座粉丝的一致认同。据说,有些公司招聘员工,星座也是一项参考的指标。

将星座学说纳入中国的节气体系中观察,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:八字用节,星座用气。这是东西方两大算命术节与气的差别。节气是八字排列的前提条件,而每月的中气则是十二星座的分界线。如水瓶与双鱼的分界是雨水,双鱼与白羊的分界是春分,都由中气作为界点。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由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来决定的,而星座的产生也是将星体在黄道上的运行分为十二位,即“黄道十二宫”,所以节气与星座的时间节点有巧合的可能,星座的十二宫刚好对应了节气中的十二中气。这无疑是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上的汇通。

节气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修辞艺术,是他们观察自然与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,并由此诞生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价值观。科学与美学,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完成了初次的完美融合,成为礼乐政治与生命修养的重要内容。我想,由节气所派生的有秩序的生活,既是遥远的先人对时间的审美考究,也是对世俗生活的诗意追求。